與傳統減水劑復配:聚羧酸系減水劑的分子結構由人工設計,多為"梳狀"或"樹(shù)枝狀",其分子主鏈上接有多個(gè)有一定長(cháng)度和剛度的支鏈,在主鏈上也有能使水泥顆粒帶電的磺酸鹽或其它基團,一旦主鏈吸附在水泥顆粒表面后,支鏈與其它顆粒表面的支鏈形成立體交叉,阻礙了顆粒相互接近,從而達到分散(即減水)作用。

傳統減水劑(木質(zhì)素磺酸鹽,萘磺酸縮合物,磺化三聚氰胺等)的分子均為線(xiàn)狀結構,一旦分子吸附在水泥顆粒表面,分子磺酸鹽基團使水泥顆粒表面帶電,形成電場(chǎng),由于帶電顆?;コ?,使顆粒在介質(zhì)(水)中分散,從而達到減水作用。二者有效成分比例不同,分子量相差大,如共同使用,會(huì )產(chǎn)生不良反應,致使混凝土不具工作性。
與緩凝劑復配:由于萘系等減水劑坍落度損失大的原因,以往的減水劑往往采用復配緩凝劑的方法來(lái)解決這個(gè)問(wèn)題。緩凝劑多種多樣,與聚羧酸減水劑的適應性也不##相同。其中,檸檬酸鈉就不適合與聚羧酸系減水劑進(jìn)行復配。它與聚羧酸系減水劑復配不僅起不到緩凝作用,反而有可能引起促凝,且檸檬酸鈉溶液和聚羧酸系減水劑的互溶性也很差。
而同為萘系減水劑緩凝改性成分的糖類(lèi)緩凝劑,主要是葡萄糖酸鈉,同聚羧酸系減水劑復配就具有良好的操作性,其緩凝效果好,在摻量適宜的條件下還有增加混凝土的強度的作用。與消泡劑,引氣劑復配。
在混凝土結構中,并非所有的氣泡都是有益的,一般認為泡徑?。?0~100μm),分布均勻,構造穩定的氣泡是有益的氣泡;反之,泡徑大且尺寸不一,不均勻,不穩定的氣泡就是有害氣泡。
因此工程上常利用消泡劑和引氣劑來(lái)調節混凝土內部孔結構(即氣泡)的數量和質(zhì)量,從而達到改善混凝土某些性能的目的。采用"先消后引"技術(shù)對聚羧酸減水劑進(jìn)行處理可取得明顯的效果。但并不是每一種消泡劑,引氣劑都適合與聚羧酸系減水劑復配,在使用時(shí)應多加注意。